案例概要:
剛退休的黃阿姨用部分退休金購買了A金融公司的某款一年期預期收益率為9%的高收益金融理財產品。但理財到期后黃阿姨卻未收到本金及利息,到A金融公司詢問情況時卻發現該公司已倒閉,最終黃阿姨損失將近10萬退休金。
案例分析:
當前,隨著銀行投資理財業務的不斷拓展,以及老年人理財需求的日益增長,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購買理財時,但因對理財產品知識的缺乏,同時也無法辨別市面上“金融公司”的真實性,導致越來越多老年人被所謂的“金融公司”的高收益理財產品而誘惑,最終導致錢財損失。
其中非正規金融公司的主要特征及手法有:
1. 無法提供符合國家要求的相關資質證明,所銷售產品無法在專業理財查詢平臺上獲取信息
2. 以夸張的的方式將理財產品包裝為保本保息,夸大產品收益的同時模糊產品特性及風險,混淆權益類產品與固定收益類產品概念。
3.銷售前未能合理的開展個人風險評估,將本應是“高風險”的理財產品賣給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投資者。
消保提醒:
老年群體在購買理財時應注意幾個方面:
一是老年群體在選擇理財產品及金融公司時,應注意看理財產品發行機構機構資質是否符合國家認定的要求;看理財產品是否在該發行機構批準的經營范圍內。
二是老年群體在購買理財時,要明確知曉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正規的金融機構在客戶初次購買理財時均會通過理財風險評估獲取客戶風險評估等級,再進行相應的理財產品推薦。同時老年群體在理財購買時,不能僅被產品的高收益誘惑,應認真知曉產品的投向、風險等級及其他相關事項,若產品預期收益率明顯高于市場平常理財收益水平時,則可能出現“金融陷阱”的可能。
三是老年人或初次購買理財的人群無法做到專業辨別產品及金融機構時,應詢問專業人員進行分析判斷,同時也應注意專業人員是否具備銷售或其他專業資質。
部分文字來源于:福建省消費者金融消費者保護協會及網絡,聯系侵刪